
在老国企 “历史文化沉睡、精神传承断层” 的普遍困境中,中国中铁走出了一条 “档案活化” 的新路径。这家拥有 120 年历史的铁路建设央企,通过 “5 个一” 工程(一套专题数据库、一部纪录片、一座展览馆、一系列故事集、一场巡回宣讲),深挖历史档案里的 “开路先锋” 精神 —— 从成渝铁路建设时的钢钎凿岩、人拉肩扛,到青藏铁路攻克冻土难题的技术突破,让泛黄的史料变成可感、可学、可践行的精神动力。这种 “让历史说话、让精神落地” 的文化模式,不仅让中铁员工传承认同度提升 60%鸿满仓,更让 “开路先锋” 精神成为行业文化标杆,给老国企 “以档案为桥、以精神聚力” 提供了鲜活范本。
一、档案活化:从 “纸堆” 到 “精神课堂” 的跨越中国中铁的档案开发没停留在 “整理归档”,而是用多元形式让历史 “活” 起来。专题数据库里,收录了成渝铁路 1950 年开工时的 500 多份原始图纸、200 余位建设者的口述史料 —— 工程师小李在做川藏铁路隧道设计时,翻到成渝铁路 “分段施工、错峰攻坚” 的档案,借鉴其经验优化了施工方案,缩短工期 2 个月;纪录片《开路先锋》则以 “一根钢钎的传承” 为线索,跟踪拍摄成渝铁路老工人王爷爷的故事,他珍藏的 1952 年铁路通车纪念章,与现在高铁建设者的智能安全帽同框,弹幕里满是 “从钢钎到智能,精神没变” 的感慨,单平台播放量破 1.8 亿。最让人动容的是集团展览馆里的 “场景还原”:复原了成渝铁路建设者的工棚 —— 土坯墙、煤油灯、墙上贴着 “誓把蜀道变坦途” 的标语,游客能亲手触摸复刻的钢钎、夯锤,听讲解员讲述 “3000 人用 40 天凿通凉风垭隧道” 的故事。“以前觉得‘开路先锋’是句口号,看到这些档案和场景,才知道是用血汗拼出来的。” 来参观的 00 后新员工小张说。目前,展览馆年均接待访客 12 万人次,其中 80% 是企业员工和院校学生。中国中铁没把精神传承搞 “泛泛而谈”,而是以成渝铁路为 “活教材” 深挖细节。档案团队用 3 个月时间,走访成渝铁路沿线 10 个市县,找到 15 位健在的老建设者,记录下 “用算盘计算土方量”“用身体挡住洪水保护路基” 的真实故事,整理成《成渝铁路先锋志》。书中收录的老工人李奶奶的日记里写着:“今天凿岩机坏了,我们用钢钎凿了 12 小时,手磨破了也没停 —— 铁路早一天通,乡亲们就能早一天受益。”这些故事不是锁在书里,而是融入员工培训:新员工入职要读《先锋志》、看《开路先锋》纪录片,还要参与 “我眼中的先锋” 征文活动;在川藏铁路、京雄高铁等重点项目上,设立 “成渝精神传承岗”,要求党员带头践行 “攻坚克难、为民筑路” 的理念。京雄高铁建设者小王说:“遇到施工难题时,想到成渝铁路前辈‘没条件就创造条件’,就有了咬牙坚持的劲。” 文化落地后,中铁重点项目按期完成率从 75% 提升至 92%,员工主动请缨攻坚的人次增长 55%。
展开剩余58%二、档案文化开发的成因与三重价值中国中铁的选择,是老国企传承与发展的必然结果:一是 120 年历史积累了海量档案,若不开发,“开路先锋” 精神会随时间淡化,年轻员工对企业历史认知不足 30%;二是铁路建设行业面临 “高原、冻土、跨海” 等新挑战,需要老精神支撑新攻坚;三是社会对 “工业文化”“国企精神” 的关注度提升,活化档案既能传承文化,又能树立企业负责任的形象。对社会,中国中铁的实践推动了工业文化传承 —— 成渝铁路档案被纳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,展览馆成为 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每年有 5 万学生来学习铁路发展史;对企业,精神传承带来实实在在的竞争力,2025 年中铁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 28%,其中 “开路先锋” 文化背书的重点项目占比 40%;对个人,员工在精神传承中找到价值感:老工人王爷爷的孙子小王,现在是高铁建设者,他说 “爷爷的故事让我知道,我们建的不只是铁路,更是国家的发展路”,不少年轻员工因认同精神而主动留在艰苦项目一线。这一切的核心,是企业文化的 “根与魂”。中国中铁的档案不是 “故纸堆”,是 “开路先锋” 精神的载体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、凝聚员工的 “精神纽带”—— 这种从历史中生长的文化,才最有生命力。
三、企业文化管理师:老国企的 “文化唤醒者”中国中铁档案文化开发的成功,离不开企业文化管理师的专业支撑。现在很多老国企想活化历史文化,却常陷入 “档案整理难、精神落地难、年轻员工不买账” 的困境,企业文化管理师已成 “刚需人才”,企业文化管理师会避免 “为怀旧而怀旧”,而是让历史服务当下。比如为中国中铁设计 “5 个一” 工程时,明确 “每个项目都要对接现实需求”:专题数据库要方便员工查用、借鉴历史经验;纪录片要加入年轻建设者的故事,让精神有 “当代回响”;展览馆设置 “未来铁路” 展区,将老精神与智能建造、绿色铁路等新方向结合,避免员工觉得 “历史与自己无关”。企业文化管理师不会让精神停在 “参观、观影”,而是嵌入工作流程。比如为中铁设计 “先锋岗” 考核标准:不仅看工程进度,还要看是否践行 “攻坚克难、为民服务” 的精神 —— 在乡村铁路建设中,是否考虑村民出行需求;在环保施工中,是否做到 “少破坏、多修复”。还组织 “新老结对”,让老工人给年轻员工讲档案里的故事,把精神 “口口相传”。老国企常担心年轻员工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,管理师会用 “年轻人的语言” 做传播。比如将成渝铁路故事做成漫画、短视频,在抖音发起 #我的先锋故事# 话题,鼓励年轻员工分享自己的攻坚经历;把档案里的技术难题改编成 “闯关游戏”,新员工通过答题了解历史,参与度从 35% 提升至 88%。当前,央企、国企、老字号企业对这类懂 “历史文化活化” 的企业文化管理师需求激增,是现在企业最稀缺的人才。而想要从事这个职业,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师职业能力(水平)考试 —— 考试涵盖 “老企业文化诊断”“档案资源开发”“精神传承机制设计” 等内容,通过实操案例考核,确保能帮企业把 “沉睡的历史” 变成 “鲜活的文化动力”。
四、关注老国企档案文化:精神是 “传家宝”,活化是 “新路径”中国中铁的案例告诉我们,对老国企而言,历史档案不是 “负担”,而是 “最珍贵的文化资产”;“老精神” 不是 “过时的口号”,而是应对新挑战的 “精神底气”。对所有企业来说,无论新老,都有自己的 “文化根脉”—— 可能是创业时的初心,可能是发展中的坚守,关键是要找到 “活化” 的方法,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、凝聚人心。如果你是老国企管理者,不妨学学中国中铁,从档案里找精神、从历史中找力量;如果你是职场人,了解企业的文化根脉,能让自己更有归属感、更有奋斗的方向;如果你对 “老企业文化活化” 感兴趣,不妨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师职业能力(水平)考试 —— 毕竟,能让历史说话、让精神传承的能力,才是老国企 “基业长青” 的关键,也是所有企业 “穿越周期” 的底气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中金汇融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